陈列展览

钟鼓楼

当前位置:

       钟鼓楼共设两个展厅,第一展厅主要采用实物、图片、文字介绍等方式展示科举知识、状元文化及休宁19位文武状元的生平事迹.

       先看第一部分:科举知识和状元文化。科举,顾名思义,就是指分别科目、举选人才的意思。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普通人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组织的分科考试(特点就是定期、定题),官府依照考试成绩和相应标准,挑选人才,并授予官职的一种古代官吏选拔任用制度。它产生于隋朝,规范于唐代,完善于宋代,鼎盛于明清,废止于清末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前后经历1300多年,曾经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叱诧风云的英才,也曾经扼杀了无数读书人的天性,但无论功过,不论过去现在,科举时代产生的骄子——状元,却始终是人们赞赏备至“偶像”、津津乐道的话题。

       状元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呢?道理其实很简单,因为状元是“天下第一人“,是皇帝钦点的“天子门生”。看看我们这里展示的“明清时代状元程式图解”就明白,得一个状元是多么不容易!从最低层的童生到秀才、秀才到举人、举人到贡士、贡士到进士、进士拔尖为唯一的状元,一个读书人要通过童试(县试、府试、院试)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四大关,参加大小十几场甚至几十场考试,经历数年、十几年、甚至几十年的不懈努力,战胜成千上万个对手,才有可能独占鳌头。这几个橱窗里摆放的都是科举时代遗留下来的:有读书人的启蒙读本《三字经》、《千字文》、《幼学琼林》等,有童生、秀才、举人学习的参考书和考试卷,这里还有一张会试卷是徽州绩溪人的手笔,这里用朱笔誊写的考试卷是为防止认笔迹作伪的;这些砚台、笔洗、灯盏等是古代学子的学习用具和照明用具,正是古人“三更灯火五更鸡”发奋读书的见证。这里是贡院考试模型,一个号舍一个人,外面有军士把守,可见当时考场纪律是非常森严的。

       通往状元的道路是艰辛的,但一旦“大魁天下”,高中状元,随即“脱下褴衫换紫袍”,皇帝琼林赐宴、打马游街、赐诗、赐名、拜授官职(一般均为翰林院修撰),其无上荣耀又那么诱人哪!这些点缀在橱窗里的“独占鳌头”糕印,“骑马游街”图,“衣锦荣归”、“瓜瓞绵绵”木雕,仿制状元衣冠等,就生动展示了中状元后的风光场面,怪不得有那么多读书人至死还一直做着“状元梦”呢!

       再看第二部分:19位休宁文武状元生平事略。首先展示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幅根据旧县志复制放大的休宁县古地图,图上散落标记了19位人头像,这就是休宁19位文武状元故里分布图。这19位状元中,有两位是武状元,其余都是文状元。分朝代来看,宋代是一文一武,文的是宋嘉定十年(1217年)状元也是休宁第一位状元、官居左丞相、最后被贬客死在广东的休宁县城玉堂巷人吴潜;武的叫程若川,是休宁汊口人,是一个曾经出使金国被金人叹为“奇男子”的武林高手:元代休宁没有状元,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统治者奉行民族歧视政策,对蒙古人、色目人考试要求很低,而对汉人则无端提出很多苛刻要求,大大挫伤了汉民族和南方各族士子应考的积极性。据志书记载,休宁县当时就有许多博学之士宁愿隐居山野,而不肯考试做官。明代有两文一武。两个文状元分别叫任亨泰和沈坤,任亨泰是休宁古楼人,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手下的重臣,他中状元后,朱元璋下令在其故乡建状元坊,据历史记载,由皇帝赐建状元坊,任亨泰是第一人,所以任亨泰的状元坊是开先河的;沈坤是休宁城西凤湖街人,他与《西游记》的作者吴承恩是相知相惜的朋友,当年在江苏淮安为亡父母合墓守孝期间,曾率“状元兵”抗击倭寇,受到百姓爱戴却含冤屈死于嘉靖皇帝锦衣卫的牢狱中。另一位武状元名叫黄赓,他是休宁龙湾人,是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时上吊身亡的崇祯皇帝钦点的。黄赓没能以满身的武艺护卫有知遇之恩的皇上,却在家乡徽州(绩溪)随同金声起兵抗击清军,几经血战,杀敌无数,最后目睹同族兄长投降清兵兵充当内奸招致义军惨败的残酷局面,一时心灰意冷而遁入空门,在福州当地一座山庙的佛门净土得以善终。清代,徽商达到鼎盛,休宁状元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,前后居然出了14位。康熙朝有戴有祺、汪绎、汪应铨三人,乾隆朝有金德瑛、毕沅、黄轩、吴锡龄、戴衢亨、汪如洋、王以衔七人,嘉庆朝有吴信中,道光年间有戴兰芬、汪鸣相二人,光绪年间有黄思永。这14位清朝状元中,最有名的当属毕沅,毕沅是休宁闵口(今属屯溪区)人,他在当了若干年侍读、左庶子之类的京官后,曾先后在陕西、湖广等地担任地方军政要职二三十年,不仅在救灾抚恤、稳定边关方面有一定功绩,而且礼贤下士,著述等身,,一生考订经史、编著书稿数十部,终在《清史稿》上留下相当的笔墨。最功德圆满的要数金德瑛,这位乾隆元年的状元,家在休宁瓯山,生性好古,善于鉴别古代金石字画,但主要建树却在督办学政,选择、培养人才方面,最终官居一品左都御史(相当于今天最高检察院检察长),名留《清史稿》。300年后,子孙遍布海内外,为了纪念他的诞辰,众多子孙还从四面八方汇聚休宁瓯山故里寻根问祖,并专门出了一本图文并茂的纪念册,令人钦羡不已。最消沉落魄的是康熙三十年(1691年)状元戴有祺,戴有祺是休宁瑶溪人,中状元前三年母亲去世,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不久,父亲又接踵而逝。连失慈母严父,使戴有祺倍感凄凉,从此意志消沉,绝意仕途,整日沉湎诗酒,纵情山水,醉醺醺,疯兮兮的。“不辞邻舍酒,懒答故人书”,最终长眠故里,现今瑶溪人还能指出状元坟的遗址。最英俊标致、才华横溢的是康熙三十九年(1700年)状元汪绎,他是休宁城西门人,出生书香门第,自幼博览群书,广交名流,诗词书画,样样拿手。《清诗别裁集》、《江苏诗征》选录他的诗词十多首,各种版本的书画辞典录有他的大名,只可惜35岁便英年早逝,才华不及施展。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康熙五十七年(1718年)状元汪应铨,他出生于休宁梅林(今属屯溪区),与汪绎同出一脉。他中状元时,已人到中年,早有妻子儿女。但新科状元的名头太大,引得待字闺中的姑娘主动相求。荒唐的是,这位姓陆的姑娘没见过状元郎的面,只知道新科状元胸戴红花骑马游街的风光场面,便腾腾燃起爱之火。经人撮合,不久两人就拜堂结为百年之好,洞房花烛之夜,新娘挑开头巾,瞥眼偷看新郎官,不禁讶然失声,没想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状元郎竟是一个腰粗背阔、身高体胖、年近半百的麻脸汉,与平时书中读到的风流才子相去十万八千里,心里。可汪应铨对此全然不知,喜冲冲应酬宾客、饮酒过量,回房后呕吐不止,将崭新的衣被被吐得一塌糊涂,倒在床上竟沉醉不醒。陆小姐一气之下,竟悬梁自尽了。消息传开,有恶作剧者,便题联嘲弄:“国色太娇难作婿,状元虽好却非郎”。最不幸的是乾隆四十年(1775年)状元吴锡龄,他是休宁大斐人,自幼痛失双亲,靠长兄吴长龄抚养成人,又靠长兄替人当账房先生挣钱来给他读书,吴锡龄深感愧疚,只有发愤读书中状元,以期将来来报答哥哥和族中亲戚的大恩大德。结果他真的高中状元,但不幸的是他还没来得及报答哥哥等人的恩德,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不到一年便吐血身亡,令乾隆皇帝痛惜不已,最冤屈最倒霉的道光十三年(1833年)状元汪鸣相,他是休宁松萝山东麓汪村人。他中状元的时候正值道光孝慎皇后归天,国丧期间,不能举行任何庆典,作伪新科状元,汪鸣相没能享受到“打马游街”、“皇帝琼林赐宴”等万人瞩目的无上荣耀,倒是率众位新科进士为皇后娘娘戴了27天孝。后又因曾为一宫女之扇面题诗中有“今朝亲与嫦娥约,来日蟾宫任我游”两句,被太监误认为他与宫女私通,最终导致宫女惨死,汪鸣相由此深感负疚和惶恐,居然在夜深人静之时悬梁自尽。最不安分色是光绪六年(1880年)状元黄思永,他是休宁五城人,他自幼痛失双亲,历经磨难,教过书,又当过太平军,中状元后官居四品侍读学士,却无心当官,终日想着做生意,最后放弃官职,一门心思在北京创办工艺局,制作各种富于民族特色的工艺品,尤其是景泰蓝铜器最为精巧,曾多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,其铜瓶单个市场价当时就高达五千元。

       每位状元的起点似乎是一样的,但由于各自身世、经历、性格禀赋不同,他们中状元后的人生旅程和心路历程却是千差万别,耐人寻味。